《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施竹慧
【学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设计理念】
以“美”为主线,朗读感悟文本,以“寻找美”统领全文,以“发现美”、“感悟美”贯穿课堂,以“寻找美”延伸课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拍摄搭石图片,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初步理解“懒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对课文插图进行观察描写。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1、揭题,(板书:21 搭石)齐读课题。
2、引导读题质疑。
师:读着这个关于石头的陌生词语,你的脑海里冒出了哪些疑问呢?
3、初读课文。
师:一口气提出这么多问题,我想你们还有问题,这些问题在课文中都能解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接下去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3页,自由读课文,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书不厌百回读”
哦!(2)读读想想,从读书中解决你心中的一些疑问。还可以动笔划一划,标一标。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4、组织交流。
(1)出示词语。
①读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词语通过读课文,哪个词语的大概意思你知道?
重点指导:
谴责:说说近义词。(斥责、责备) 懒惰:说说反义词。(勤劳)
动笔在词语旁边写一写。
俗语:文中有句什么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伏下、脱鞋绾裤:做做动作
②送你们几幅小图片,请你用刚才的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对应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山洪暴发、溪水猛涨等词语引导结合图片理解)
[语文课堂中,少不了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朗读句子课文,正所谓的读书写字任务,但我们不能只为读而读,只为写而写。本课生字词语的理解,并不是读读就算数,而可以采用说近义词、反义词,配画面选词理解,联系实际在语境中运用等等方法,可以让单调的生字词的学习具有生命的色彩,对一个词进行立体的学习,就如一个生字就是一个点,沿着点进行很多有效的面上的学习。]
师:读书效果还不错。如果你还有词语不太懂,我们深入读课文时再去解决。
(2)在读书过程中还解决了哪些疑问呢?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
汇报解决的问题。哪句话中知道什么是搭石的?
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从这句话中还能明白什么?
(板画搭石)
二、风景切入,欣赏美景
师:作者说,就是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咱们去找找,欣赏欣赏。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美?交流感受。
相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美?(动作: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声音……)
2、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3、这首美妙的乐曲中,主旋律是脚踏搭石的“踏踏”声,但是还有许多其它的声音,这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合奏曲、协奏曲,咱们来欣赏一下,播放音乐。美吗?
这首曲子是在人们上工、下工时演奏的,晨雾蒙蒙,人们踏着搭石上工去,夕阳西下人们踏着搭石下工回家了,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呢?
4、带着我们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我仿佛就听到了一首美妙的乐曲——齐读。师生评议。 (随机配乐)
5、这给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还有哪些色彩呢?(蓝天、白云、朝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
6、小结:是呀,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难怪作者说,搭石,构成了——
再来一齐感受一下这幅美景。(音乐)
7、小结:搭石所构成的这道美景,我们只欣赏了用眼睛看得见的一小部分风景美,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美(板书?)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下节课咱们再去欣赏体会,到时我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动和收获。
[以“美”为切入点去“发现美”, 抓住“美”的主线,引导朗读感悟文本。引导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从图画想象中体会美,感受美。]
三、练习延伸,寻找美景
1、出示插图:接下去请大家看这幅插图。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相信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能用手中的笔写下你从这幅图中所发现的美吗?试试吧!(音乐)善于发现的同学还会发现这里有小提示哦!(提供练笔词语)
2、反馈交流。
3、总结: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事、物,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但只要你会去发现,它们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建议大家课后进行“寻找生活中的美”的活动,用笔记下平凡事物中的美,开展交流会,我们会收获很多。
【板书设计】
搭 石
风景美
?美
?美
?美
[简笔画搭石板书设计形象又启疑,启发学生在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的思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在品读课文中深入理解掌握“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真正的美,从身边小事、平凡事物中发现寻找美。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风景美
1、听写词语,检查纠正。
2、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从这首赞歌中你感受到了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讨论交流。(板书: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3、小结出示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4、读后说说理解。
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搭石所联结的那些美好情感。
二、自主研读,体会心灵美
1、自由阅读课文,深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它们划出来,反复读读,把你体会到的美好情感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然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互动、评议,有感情地朗读。
(1)第二自然段:感受乡亲们“助人无私”和家乡纯朴正直的乡风民风。
相机出示:“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特别是哪些词语让你有这样的体会?(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②是呀,乡亲们如此助人为乐,(板书:助人为乐)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哦,你们就是急着赶路的人,急着去干什么呀?
③引读:你急着去集市买东西,走过这儿,发现有块搭石不平稳——(生接读)
你急着去做买卖,只要发现哪块搭石平稳——
你们都是赶路人哪,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了,——
你又是怎么踏上几个来回的?可是你在赶时间呀?
(对话交流体会角色内心。)
④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大家很会读书,让我们再通过朗读把我们的体会表达出来。
(2)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
①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A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谦让”)
B这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你从哪里读懂的?(经常、大概)
C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你们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同时、总会、让、才)
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尊老”)
B“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C“尊老”联系“爱幼”,展开想象:假如遇上小孩子来走搭石,( )总要( ),人们把这也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D小结:是啊,这就是家乡的搭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美在——(交流),有感情地连起来朗读。
[文本语言是一扇窗户,打开它,学生便用心看到一个真实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沉入语言深处,在语言中经历着“搭石人”的生活经历,涌出“搭石人”的热情,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验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小结全文,提升情感
1、通过我们的用心体会,朗读体会,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的情感,那么乡亲们的美好情感仅仅是这些吗?讨论交流。(相亲相爱、无私奉献……)
2、我们用双眼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用心体会到了很多美丽;……最美的是这一块块搭石联结的乡亲们最纯朴的——(用一个字来说)爱。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四、练习延伸,拓展情感
1、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传递着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体会到了爱。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2、请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3、展示交流。
4、总结下课: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学会发现美,传递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搭 石
热爱生活
正直纯朴
助人无私 心灵美
相互谦让
尊老爱幼
……
【课后反思】
一堂课我们并不是要上得很完美,才是好课。叶澜教授提出我们的课堂要做到“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才会随之变得博大起来,同时,教师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所带来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搭石》研讨课的教学研讨,就是这样一个追求提高的过程,让我踏着一块块搭石,走过一段迷茫的小语的小河,对小语又走进了一步。
“搭石”一:死点与活点
阅读教学中的点、线、面的结合,对于整堂课,换句话说,点就是切入点,线就是课文要重点抓住进行品悟的几个句子,面也就是通过着几个重点句子要达到的三个维度上的一些目标。同时它也存在于各个小环节中,比如引导学生对一个句子的品读,往往我们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这就是句子中的点。其他环节也同理。而这个点应该是个活点,要让这个点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因为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不能把自己事先所预设的点,定位一个死点,牵着学生只能往这个点钻。比如在《搭石》一课中,在引导体会人们早出晚归过搭石时那种音乐美,在美妙的配乐中,引导想像,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了,而为了让学生体会说出这是一首勤劳的赞歌(预设的死点),而打破美好氛围,引导说“人们这么早出晚归,这是一首赞美什么的歌?”费劲地把学生往点上引,如果当时自己心中没有一个预设答案,让学生在美境中自然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歌?那精彩就会呈现:团结之歌、劳动之歌、欢乐之歌……课堂怎样生成精彩,预设活点,留给生成的空间。
“搭石”二:平面与立体
语文课堂中,少不了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朗读句子课文,正所谓的读书写字任务,但我们不能只为读而读,只为写而写,比如《搭石》一课生字词语的理解,并不是读读就算数,而可以采用说近义词、反义词,配画面选词理解,联系实际在语境中运用等等方法,同样可以让单调的生字词的学习具有生命的色彩,对一个词进行立体的学习,就如一个生字就是一个点,沿着点能做很多有效的面上的学习。而读在语文课中更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学习形式。常说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有朗朗的读书声,但这同样也不能为了读而读,读要讲究“时效性”,每一次的读要有“增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都要有目的,都要有一个侧重点,老师要提不同的要求。或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或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读,或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一个句子,从读通,读懂,读得有感情,引导学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提升的过程。这节课上还不是做得很好,但明白了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努力。
“搭石”三:单线与复线
一篇文章都有主线,抓住主线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所有的环节都紧扣住主线,才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主线的准确提炼就要靠我们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而主线并不是一条单线,它包括明线与暗线,明线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条主线,暗线就是指语言文字下所包含的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两者剥离,进行单线教学的。这块“搭石”不是一块平稳的搭石,正因为明、暗主线的水乳交融,让我在课时安排上碰到了难题。第一次《搭石》我紧扣中心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体会人们美好的心灵,但时间是匆忙的。于是就想得删掉、要精减,定位一个课时的目标,可伤透了脑筋,最后决定从场景中体会风景美,让深层次的体验心灵美放到第二课时,但总觉得两者有些分离了。
也许我们该从多个角度去钻研教材,才会有惊喜的新发现。正如应秀芳老师所说,拿到一篇课文,应该什么参考资料都不看,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课文,尝试进行自己的一些大胆创意,然后在查看资料,吸取精华,完善自己的创意。否则一旦别人的东西先入为主,自己的思维就容易定势,想不出更多的方法。手段有很多,点、线、面的结合也只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而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将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为之努力的!